“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”“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,要突出地方特色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……”在赤坎区文旅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招商大会上,行业大咖围绕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。
历久弥新的老街建筑、一湾两岸的滨海风情、岭南乡村的田园风光等文旅资源焕发光彩,前来赤坎老街、金沙湾、调顺岛等景点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。赤坎区以“绣花功夫”、不搞大拆大建,结合各个街道特有的文化和特色,围绕文化、景观、基础设施等内容实施了一系列微改造工程,注重完善旅游设施和相关服务,从文旅小项目、小工程入手,以“小变动”改出“大作为”,推动赤坎文旅高质量发展。
赤坎文化特色旅游深受全网好评,带动餐饮、购物、住宿、游览娱乐等多个行业繁荣发展,可谓“一业兴,百业旺”,2024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355.22万人次,同比增长38.10%,旅游总收入25.57亿元,同比增长43.57%。
从金沙湾驱车而至也不过10分钟便来到了调顺岛,调顺岛三面环海,与万顷碧海相拥,新地标湛江文化中心雏形初现,调顺岛曾是偏安于一隅的海岛渔村,斗转星移,沉寂的村庄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,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、“调顺网龙”“干鱼制作”省级非遗和调顺民俗文化园景点,正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美食岛。
岛上,调顺非遗文化馆的建设如火如荼。为展示岛内省级非遗项目及调顺民俗文化,在民俗文化园景区内,选取了一空地,打造集非遗文化活化保育、展示传承、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乡村非遗文化展示及体验基地。
非遗文化馆主要展示调顺网龙、“干鱼制作流程与工艺”两个省级非遗项目及调顺历史、民俗文化和海鲜美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,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及体验基地。项目投资约400万元,主要由越秀区对口帮扶资金和湛江干鱼制作非遗项目方投资。
无独有偶,调顺休闲农业研学基地也是在荒地上“长”出的景点,基地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。
“过去这里是片空地,杂草灌木丛生。”调顺休闲农业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感叹道,如今铺上休闲步道,种树铺草,变成了公园。调顺休闲农业研学基地一期在去年12月已完成建设,计划在春节前开放。目前已和第三方企业大咩咩公司达成初步合作协议,计划整合现有土地,采取统一运营的模式,主要包含种植业、小型牧场喂养、钓鱼体验等,和相关研学活动。
在调顺村的村口,一幅湛江一湾两岸的画卷徐徐展开,墙绘上画着蓝天白云、椰风海韵,给炎热夏日带来了丝丝清凉。彩色墙绘点缀在调顺岛各个角落,使原本“冷冰冰”的墙面瞬间灵动起来,除了湛江美景,还有富有岛内特色的调顺非遗网龙、家风家训以及“我在调顺很想你”等明信片式的墙绘,成为装点乡村的星星点点,以边角之景提升村容村貌,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拍照打卡。
阳光沙滩、星空露营、桨板、水上摩托、海边秋千、夜幕音乐会……金沙湾海滨浴场沙滩迎来了“大变装”。
作为湛景区之一,金沙湾引入了水上摩托艇、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及水上亲子乐园,丰富市民游客旅游体验;通过利用闲置的海边小商铺,将其升级打造为沙滩便利店,提供更多便民服务;同时,打造湛江非遗特色手信售卖点,让游客在游玩沙滩之余,品尝到地道湛江美食。
海滨浴场沙滩改造提升工程不仅是游览空间向海上区域的拓展,更是产品的质量的升级,由单一城市景点转变为一个服务多样化的旅游综合目的地。
金沙湾作为城市会客厅与老城古韵串联起新的城市风景,以“赤坎老街—金沙湾—调顺岛”为核心的文旅商圈加速成形。作为赤坎老街3A级景区入口的第一站,随着2025年新春佳节的临近,鸭乸港码头游客接待中心每天都有着新变化。
备受瞩目的鸭乸港码头游客接待中心,已进入外观装修及情景装饰阶段,将于1月正式对外开放。广场入口是有着有逾百年的历史的标志性古灯塔,两边是民国风情的骑楼商铺,木质仿古船停靠在侧,数百只憨态可掬的小黄鸭雕塑围绕着广场,引来不少市民拍照合影。
鸭乸港古来商贸繁华,地理位置优越,在清朝末年,鸭乸港已经成了赤坎十分重要的出海港,不少外地人纷纷来赤坎经商、落户,具有独特的商业文化渊源。此外,靠近赤坎老街核心景区,文旅资源优势显著。
“鸭乸港码头游客接待中心微改造工程在去年启动,在缓解赤坎老街景区停车难问题的同时,也为游客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旅游咨询服务,全力备战春节旅游高峰。”接待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道。据悉,接待中心由牌坊广场、特色临街骑楼、咨询服务站、历史背景和文化连廊和文化墙、大型游客公共停车场及配套设施以及志愿者服务驿站等组成,未来将提供一站式服务,包括信息咨询、旅游路线规划和问题解答等。
“在古商埠的改造中,不仅要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渊源,还要赋予新时代的功能价值,实现‘见人见物见生活,留形留人留乡愁’。”谈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,赤坎区文旅体局工作人员表示,它们是“活着”的城市记忆,要注重文化的传承。
赤坎始于宋朝晚期,随着康熙年间“海禁”解除,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港口商埠,一时商贾云集,海上交通、贸易一片兴旺。优良的港口孕育了繁华的商贸文化,而随着填海造陆和城市发展,染房街、大埠村等古商埠一度泯为“隐秘的角落”,随着文旅开发不断推进,这些古商埠文化焕新升级。
草坪营地、民宿小院、房车营地、架空廊桥、瓦面景观、溪流植物……赤坎区北桥街道的大埠村摇身一变,成了古朴清幽的艺术民宿。
大埠村在清朝光绪年间,因其背连大陆、面通外海、港口宽阔,便于航行,商贸日渐繁荣,成为一个重要口岸。湛江建市后蝶变为古埠村落,随着赤坎文旅建设的开发,将距离市区仅4公里的大埠村改造为滨湖水岸艺术民宿。保留旧村的基本格局,向周边村民收集旧砖瓦材料,对园区内各空间使用功能进行整合升级。
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40亩,总投资4888万元,分为三期建设,目前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主要建设了接待中心、市集、露营营地房车停车场、荷塘、民宿小院,在元旦期间启动试营业。
老旧的染房街也在一系列改造工程中获得新生。染房街位于赤坎老街3A级景区,因靠近码头,海运昌盛,染料的生产和加工在此地非常集中,因此这条街道被俗称为“染房街”,旁边是骑楼建筑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,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厚重史书。
染房街现已改造为非遗文创一条街,引入各县(市、区)最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,雷州、遂溪、徐闻等非遗文化展厅有序排布。去年国庆,广州湾国际通道馆和越秀赤坎产业共建非遗文化馆开馆,通过文物搭载图文、场景、艺术装置,讲述赤坎的历史故事。